披荆斩棘,豪取赛季第五冠!陈雨菲澳门公开赛再铸辉煌******
想每天都接收到这样的体育资讯和评论结束吗?请点击本位右上角的关注,感谢您的支持。
在万众瞩目的2025年中国澳门羽毛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,中国羽毛球一姐陈雨菲以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,为自己的赛季征程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。面对宿敌丹麦名将莱恩,陈雨菲顶住压力,展现了世界顶尖选手的强大心理素质和技战术水平,以两个21-17的比分直落两局,强势夺冠。这不仅为她赢得了本赛季的第五个冠军头衔,更标志着她在经历伤病与挑战后,已然重返世界之巅,重拾“女王”风采。
本次澳门公开赛,对于国羽女单而言,是一场严峻的考验。在多达12名中国选手参赛的情况下,唯有陈雨菲一人成功闯入四强,肩负着为国羽女单荣誉而战的重任。这种“一枝独秀”的局面,既凸显了陈雨菲在队伍中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,也反衬出年轻一代选手在大赛经验和稳定性上尚需锤炼。决赛的对手莱恩,正是近年来对国羽女单构成主要威胁的外协会选手之一,双方过往的交锋记录胶着,使得这场对决充满了悬念。
然而,真正的强者从不畏惧挑战。比赛伊始,陈雨菲便迅速进入状态,她犀利的进攻、严密的防守以及多变的落点,让莱恩疲于奔命。尽管莱恩也奋力抵抗,利用其高大的身材优势进行网前搏杀和防守反击,但陈雨菲在关键分的处理上更为果断,凭借更胜一局的稳定发挥,以21-17先下一城,赢得了心理上的巨大优势。
进入第二局,莱恩加强了搏杀的力度,试图通过提速和强攻来打乱陈雨菲的节奏。但久经沙场的陈雨菲并未因此慌乱,她沉着冷静,用精准的吊球控制网前,用高质量的平抽挡限制对手的进攻空间。局中阶段,双方比分一度紧咬,展现了高水平的对抗。然而,在比赛的关键时刻,陈雨菲总能展现出超越对手的强大心脏,无论是网前的封网还是后场的重杀,都充满了力量与决心。最终,她再次以21-17锁定胜局,将冠军奖杯收入囊中。
这场胜利意义非凡。首先,这是陈雨菲职业生涯的第19个世界羽联巡回赛女单冠军,追平了前辈李雪芮的冠军数,向传奇又迈进了一步。其次,这也是她继2016年之后,时隔近9年再度捧起澳门公开赛的冠军奖杯,完成了一段美好的“圆梦”之旅。更重要的是,这已是她本赛季斩获的第五个冠军,在此期间她曾豪取22连胜、豪夺四连冠,其统治力可见一斑。尤其是在复出之后,她仅有的一个败绩就是输给了当今世界第一安洗莹,这充分证明了她在顶尖层面具备与任何对手抗衡的实力。
回顾陈雨菲的赛季,堪称一部“王者归来”的励志史诗。从伤病中恢复,再到如今的状态火热,她用汗水和坚持诠释了“不放弃”的体育精神。本次澳门之行,国羽女单的两位年轻选手韩千禧和邬洛愉均止步于首轮,这恰恰凸显了陈雨菲作为队伍“定海神针”的作用。她的胜利,不仅是个人的荣耀,更是为中国女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,为年轻队员树立了追赶的目标。
从亚锦赛到新加坡超级750,再到如今的澳门公开赛,陈雨菲用一个又一个冠军宣告着自己的强势回归。随着巴黎奥运周期的深入,这位奥运冠军正以无可阻挡之势,向着更高的荣誉发起冲击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状态火热的陈雨菲,将在未来的赛场上继续披荆斩棘,为国羽续写辉煌篇章。
羽球为媒 师徒并肩赛场******
“这步跨得不错,手腕再放松点!”赵延昌提醒道。每周工作日中午12时,49岁的师傅赵延昌都会与徒弟陈琳对练一会羽毛球,这样的指导和练习从两年前持续至今。从初次握拍时连球都接不住,到如今能在单位比赛中配合队友拿下奖项,陈琳的羽毛球之路,始终有师父赵延昌的身影。
从“接不住球”到并肩赛场
“刚开始师父给我扔球,我站在原地能把球打飞,要么就是眼睁睁看着球落地。”陈琳笑着回忆初学的窘况。2023年6月,她刚到新岗位负责物料管理,每天和单据、物料打交道,生活十分单调。一次偶然,她看到师父赵延昌和同事们在体育馆打球,白色羽球在空中翻飞,大家腾挪跳跃很有活力,她也想尝试。
“小陈说想试试,我就带带她。”赵延昌笑着说。作为单位里出了名的“运动达人”,他不仅羽毛球技术过硬,足球、游泳也样样精通。面对连握拍姿势都需要纠正的徒弟,赵延昌从最基础的垫球、挥拍教起,每天特意放慢节奏喂球。“有时候一个动作要纠正几十遍,师父很有耐心。”陈琳说,半年后第一次连续接住十个球时,她激动极了。
2024年4月,入列仅11个月的陈琳跟着师父参加单位比赛。站在赛场的她手心冒汗:“看到别人扣杀那么猛,我都想躲。”是赵延昌拍着她的肩说:“别怕,就当平时练球,师父在呢。”最终队伍拿到奖项,捧着证书的陈琳一个劲说“全靠队友”,赵延昌却补充:“小陈的网前小球进步特别大,关键分顶得住。”
球场上的传承与默契
陈琳记得,2023年刚打球时一桶球70多元,现在涨到110元到130元,加上每月拉线费,对工薪族是笔不小的开支。“师父总说‘别省球钱,多练才正经’,有时会悄悄给我塞几桶球。”陈琳说。
赵延昌的细心不止于练球。去年夏天,同事们想中午加练,他发现场地地胶磨损,担心大家受伤,便利用午休自己动手换新。陈琳说,现在每天中午,单位的排球场上总少不了人,那是去年他们拿了内部比赛冠军后带来的风气。“场地是师父换的,规则是师父教的,连站位都是师父排的。”
这种亦师亦友的默契,在球场上化作无需多言的配合。打混双时,赵延昌在后场强攻,陈琳在网前封网,一个眼神,便知对方要传球还是扣杀。“师父杀球特别猛,但总会留着劲儿,怕我接不住。”陈琳说,师父不仅是球场上的老师,更像家里的长辈。
运动中的热爱与成长
因为热爱打羽毛球,赵延昌还带动了自己的儿子。赵延昌从2012年开始打球,如今已是主力。“年轻时跟同学踢足球,后来改打羽毛球,没想到一坚持十几年。”他记得刚开始对着教学光碟练步伐,现在不仅自己打,儿子4岁时,他便每天带着儿子打,“孩子中考体育满分,跟从小打球练体能分不开。”如今,他的儿子已上了大学,加入了学校的羽毛球社团。
都快五十了,怎么还这么拼?他笑着指着场上:“你看这些年轻人多有活力,跟他们在一起,我觉得自己才三十岁。”球场上,赵延昌的声音再次传来,“小陈,再来一组扣杀练习!”白色羽球再次腾空,传递着一份对运动的执着与热爱。
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晓婧 文/图
责任编辑:王旭伟
来源: 兰州晚报